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农结合(2 / 2)
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是对“庸”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是对两税法税地的继承。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说明了封建国家重视土地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重视人口。而折银征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清朝的摊丁入亩: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固定丁数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从而完成了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赋役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历史进程。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促进康乾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
从整体角度上来看,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当然是最好促进生产和人口增长的最好办法,但是!米托斯大路上并没有国家的概念,都是以各个领主控制的区域为领地,就连占据着大片土地的米迦罗和德斯拉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现在情况更像是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模式,而没有统一之前是需要物质奖励来刺激士兵的需求欲望的,也就是杀敌越多,那么得到的也就越多,这和秦朝的农田制度有些相似,是奴隶不要紧,只要能勇猛的上阵杀敌,那么总有一天就能成为人上人。
所以最后阿伦确定以秦朝的军功农田制度来执行兵农合一。
当然,还有府兵制、保甲制、八旗制等众多制度,现在最符合的还是秦朝的军功制度,以战养战!
其他领主不把人类当一回事,可是就算是俘虏到了阿伦这里,只要肯卖力打仗,就要比在其他城邦滋润的多。
想明白了这件关键,阿伦刚从床上爬起来,准备和伊西多商讨一下的时候,图拉扬忽然走了进来。
她脸色怪异的看着阿伦,“城外有人找您,领主大人!”
找我?在巴伦西?而且还是在城外?
(待续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