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谁动了我们的奶酪...(1 / 1)

加入书签

指挥部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林定远将目光转回了地图之上道:“所以我们恩施与保康之间的铁路一定要由我们自己来修建,国民政府的第七行政督察区就设在施恩县当地,所辖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六县之地,这是我们的又一个保康基地,恩施的安全与保康同样重要,这是互为犄角的阵势,日本人就必须在襄阳驻扎重兵防备,吸引牵制日军的机动兵力。”

林定远随即布置三个师的整训,为每个师增加二个游骑兵坦克连,与装甲车混编为一营,加强部队的突击攻坚力量,李定邦的装甲旅、楚成军的特种作战旅、方向明的山地步兵旅、郝国诚的高炮旅,全部责成加快整编度,因为日本人不会给林定远太多的时间,更不会让中**队从容的囤积物资调动兵力。

果然,林定远刚刚准备出,就收到情报,日本方面单方面撕毁停战协定,大规模在淞沪一代起攻势,日军海军航空兵大举对重庆实施了轰炸,并且日军华北方面军也从关东军抽调了五个师团,沿着平汉、粤汉、津浦路实施攻击,意图策应华中方面日军的行动,日军的关东军可以说几乎抽调了五分之四的部队参战,亦能够看出日军方面此番第二次南北对攻作战计划的决心之大,林定远得到了重庆最高军事委员会方面的电报,命令他前往重庆的行程不变,这多少有些出乎林定远的意料之外。

不过,林定远细想一下,中国不仅仅只有新一军一只部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教训对于他本人来说够深刻了,最重用的是他的新编第一军眼下确实无法投入作战。

实际上林定远前往重庆是一个秘密的行动,不过却不可避免大张旗鼓甚至是张灯结彩的欢迎仪式了,搞得林定远浑身不舒服,在中国保密制度尚且任重道远,不过日军的大轰炸让尴尬的欢迎仪式被迫取消,自三天前日军大本营对华中面军下令开始向重庆实施由空中入侵对敌军战略中枢加以攻击同时进行空中歼灭战以来,这命令视为日军正式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的开始,日军方面一切崇尚杜黑战略轰炸理论的家伙认为,只要给予中国方面绝对大的杀伤,让中国的抵抗失去前线和后方一说,就能够震撼作为战时都重庆方面的人心,打击中国政府抗战的意志,尤其南京已经化为一片焦土,国府内部求和的声音又极高,甚至大有将蒋介石赶下台去的效果,蒋介石为了自己的地位也是主张抗日的,这是日本人所不喜欢的,不过日本人现在也是干着急没办法,以华制华和中国人惦记的以夷制夷基本都是一回事,一个理想的目标,现实中太过骨干。

可以说此番林定远来重庆并不是林定远的本意,而是蒋介石的一次特殊召见,重庆作为中国抗战的陪都,从南京之战开始,国府方面就已经从武汉继续转移行政机关和厂矿企业期望西南大后方,重庆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南京攻略地面作战失败的日军,在翻脸之后先投入了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尤其四月重庆雾散之后,日军的情况更为严重,这一点是林定远没有预料到的,常言都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看来日本人也只能是猪狗不如的败类玩意了。

日军的大轰炸之下的重庆,高官富豪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普通的老百姓脸上则是担忧和恐慌,林定远非常清楚,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国力的巨大差距,所以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会转为常态。

由于日军的大规模的轰炸的潜在威胁,林定远绕开了重庆主要的渡口秘密渡过嘉陵江,以免自己的吉普车队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尤其日军在南京战役中的惨败,日军方面原本计划使用海军航空兵替代6军航空兵的作战计划变成了海军航空兵与6军航空兵同时投入对重庆的轰炸作战,不过,这次日本的6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还是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作战方面还是各玩各的,大有一副老死绝不不相往来的架势。

林定远乘坐吉普车在晨雾伴随下进入的重庆周边,抗日战争爆后,抗战前线可谓是每况愈下,1937年7月淞沪会战打响后不久,**便陷入被动,为防止都被攻陷后陷入混乱,中华民国政府于1937年11月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都,虽然林定远在南京挡住了日军的猛攻,但是国民政府的大老爷们也宁愿我在重庆挨日本人的炸弹,也不远冒险还都再次近距离和日本人玩心跳接触。

对于林定远来说,重庆的市内交通并不十分通畅,加之无数的人拥挤进来,让山城显得更是人满为患,重庆的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而重庆地处信封盆地东南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不过这也是重庆一旦遭到日军密集轰炸损失惨重的原因,既然日本人开始了战略意图的轰炸,那么林定远认为自己就要有义务提醒蒋介石关于重庆的防空问题。

在林定远的眼中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后世已现矿产达到六十八种之多,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五十四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无奈的是国内缺乏重工业基础,这些矿产全部难以利用得上,无法为抗战挥效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