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24(2 / 2)

加入书签

“伯安,此处现下只剩你我二人,你怎么看?”周礼安轻抿了一口茶,看向从屏风后走出的青年。

“各怀鬼胎。”青年儒雅斯文,毕恭毕敬行了一礼,回道。

“你说。”

“李清话里话外,都在挑动老师离间今上与严氏的关系。李清此人,贪婪无度,小人一个,原本也是踩着上峰往上爬的。徐进隶属许氏一党,二人一向不对付。李清并非许党,如今不知和谁勾结,眼红严氏手中的肥肉,大概是想除掉严氏,取而代之。

至于宋纪,他之前提出今上大婚后嗣一事,恐是奉命投石问路,激老师您出头。学生与许氏嫡长孙略有交情,得知许济昌有意让许世颐进宫。”

“宋纪是许济昌的人?”

“试探今上,应是许济昌的意思。”

“那我岂非为其利用?若陛下当真与许氏联姻,许氏根基深厚,又得皇帝青睐,将来会更为难缠。难道要重蹈先帝覆辙?”

“老师,方才李清所言,悉数入得宋纪之耳,接下来,许、严两家或有交锋。老师不欲许氏做大,那不妨将许济昌的打算透露给严家。”

“那此时这缓兵之计倒是恰到好处了。”

吴景书观周礼安神色,并不向前番那般愤懑,倒是有些啧啧称奇。“老师,你一直不赞成今上改制之举,可如今世家大族着眼利益之争,并无反对之意,改制一事已是势不可挡,您接下来有何打算?”

“这,伯安,唉,你是没见着,那日朝堂之上,先是沈祁丰那厮很是谄媚地奉承了一通,后又有数十位臣僚指出严骥谬处,众人唇枪舌剑,我本想劝诫皇帝搁置此事,从长计议,哪曾料到皇帝竟是当做满朝都通过了法令,下令众臣共□□正不妥之处。

唉,众臣当即领旨,我也很是无力,不知这等法令一旦施行,会造成何等后果。伯安,你怎么看?”

“老师,你可还记得,二十余年前,赵王封江南一事?赵王野心勃勃,也是妄图动摇祖宗根基,想要大刀阔斧拿世家开刀,可结果呢,最终只导致天怒人怨。今上不纳诤诫,岂不是在行赵王之事?昔年有先帝拨乱反正,如今,亦然。”

“住口!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么?”周礼安本想问问这个自己很是欣赏的年轻后生的看法,可谁知却是听到这么一番话,“她如今已是皇帝,而赵昊昔日只是皇子。”

“那又如何?拨乱反正,何时都不迟。况且,老师不也是这么认为?学生可是记得,老师气愤之下,曾经说过,若今上真是朽木,还有几位皇子殿下。您还有说,今上为君不仁,与臣下争利,何德何能端坐大殿之上。”

“你?你也说是气愤之下,口不择言。我受先帝遗命,辅佐新君,怎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举?”

“老师,今上可是需要您的辅佐?可曾接纳过您的进言?忠君之道,先忠于社稷,再忠于君王。再者,昔日先帝突遭大劫,为大山计,匆忙择立储君,可彼时,三殿下、四殿下方入朝不久,才华能力还未曾显现,否则焉知能有今上之机?”吴景书见到周礼安表情气愤,神色动摇,便加上最后一句,“况且,今上女子之身,本就非正溯。”

“那你待如何?”

“老师,学生观察过,三殿下才能平平,浅薄无知,非人君之象。而四殿下内敛沉稳,谦逊低调,颇有先帝之风。今上倒行逆施,日后必使上下离心离德。届时,老师身负皇命,有辅政之责,自当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另择新君。”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