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蒋介石令人心悸的罪状(1 / 2)

加入书签

在回到成都后,逐渐将精力转向政务,转向各地农会兴建,各地银行建设,转向成都救助院建设。

在出征之前,为了开办成都救助院,要求找一个废弃的寺院,将收养的孤儿送入辅养。

为了保证救助院顺利建设,在这之前,专门让约翰本茨找来欧美一些教会对小孩收留院的有关条例,目前早已经翻译成中文,在战事正酣的时候,在油灯下修改后颁布实施。

为了保证救助院能够及早走上正轨,让妻子郑秀担任救助院院长,以保证救助院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由于自己长年在外面征战,妻子一个人在督军府里面,杨兴可害怕像一些贵妇那样,生出什么忧郁症,抑郁症什么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她们有事情干,什么事情可避免女人干政的恶名声呢?那当然就是教育,就是医疗,就是关心普通大众民生。

这一日,在妻子陪伴下,杨兴赶到救助院,远远的听到一阵阵读书声,让人仿佛回到前世。

来到学校,像检阅士兵一样检阅这些学生,感觉问题一大堆,因为明明要求吃饭前要洗手,但是过去国人没有这种习惯,很多人竟然是满手脏兮兮的,拿着碗筷就吃。

还有,小孩多了,管理非常难,小孩之间打架事件不时发生。

还有,书本明显不够,有几个人合用一个课本。

最后,整个救助院环境太差,特别是一下雨,满地都是泥土,等等问题。

郑秀连续不断抱怨,别的督军夫人享清福,而自己则是劳苦命。

结合这些状况,杨兴慢慢让大家习惯纪律,在学校设定20名训导员,在吃饭前,必须经过训导员监督。在生活过程中,由训导员监督,大家睡觉的时候,由训导员与大家在同一房间住宿,如此让大家慢慢习惯纪律。

其次,增加荣誉,按照年龄与学习成绩不同,划分不同班,定期进行比赛,获胜的团队有小奖励,而失败的团队则继续参加军训,或者参加课外劳动。

其次,由于环境较差,找了一块地,派出一个工程队,按照前世砖房模式,修建了20多间教室,修建了20多间宿舍,翻修了学生食堂。

最后,考虑到救助院需要一定资金,慈善毕竟需要大家一起做,邀请名流进行慈善募捐,而这些救助院儿童则通过演出活动,来答谢大家。

在这些措施之下,特别是救助院儿童大演出之下,杨兴名声大震,大家到,杨兴不但在军事、经济方面造诣很高,而且真正做到爱民如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种风气之下,特别是那些前方作战将士,常常心无牵挂的走上战场,督军对那些没有任何瓜葛人的小孩就如此照顾,那么即使在自己受伤后,在自己战死后,自己的小孩,自己的亲人,也会被好好照顾的。

此时,在北京。

黎元洪因受护国运动影响,在张勋被驱逐后,由冯国璋继任为代总统。

如此,如此关于谁是北洋派正统,北京政府中央大权争议就暴露无遗,在权力面前,昔日兄弟冯国璋、段祺瑞之间权利斗争加剧,其表现就是皖直矛盾。

冯段二人争端,首先是领导权之间争夺,对政府控制权。

按照段祺瑞最先设想,自己与冯国璋有二十多年交情,两人也曾经拜过把子,冯国璋就任大总统,必然会尊重自己,如此之下,实现北洋之大团结。

而冯国璋则不以为然,过去袁世凯当政的时候,是总统制,黎元洪当政的时候,到底总统制内阁制,大家还没有扯明白,现在自己上台后,怎么能够实行内阁制,自己可能成为有名无实的附庸总统呢?

再加上段祺瑞重用小徐(徐树铮),那更是一个心黑手黑的主,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迅速渡过蜜月期,随后变为针尖对麦芒。

其次,双方在对孙文护法运动,那更是矛盾重重。

双方第一次交锋,就体现在对孙文护法政府上面,冯国璋主和,而段祺瑞主张武力解决南北纠纷。

到自己在北京成为傀儡后,冯国璋决定以发动对南方进攻为名南巡,逃往长江,指挥受自己控制的长江三督,以逃离段祺瑞的控制。

但是火车行驶到徐州,冯国璋被皖系军阀,安徽督军倪嗣冲所堵,被迫返回北京。

在这种情况下,冯段二人矛盾,更加明朗化了。

如此说来,孙文、宋教仁的内阁制,根本不适合于中国,请问又有谁愿意做一个傀儡,成为汉献帝?

北洋领袖袁世凯不愿意,要当一个比皇帝更有实权的大总统。

在北方无权无势的黎元洪不愿意,要做一个名副实际的大总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