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晋因何而亡?(2 / 2)
云峰向四周了,微微一笑道:“晋因何而亡?是流民举义,自生内乱,异族进攻还是士族背弃?不才认为,士族背弃是其灭亡主因!”
“一派胡言!”羊明不屑道。
云峰了他,继续说道:“自陈群向魏明帝曹睿献上九品中正制,士族就基本上垄断了政治权力,成为世族。如东海王氏(始于王朗任魏司徒)、平原华氏(始于华歆仕太尉)、河东裴氏(始于裴潜任尚书令)等等。士族一方面崇尚玄学,标榜旷达、逍遥。另一方面则穷奢极欲,竭力压迫寒门及各族社会底层民众。
按说士族既为统治阶级,当维护司马氏才对,为何又要背弃司马氏?且听不才道来。人心不足蛇吞象,势力的扩展使士族野心无限膨胀,想要摆脱皇权桎梏,甚至取而代之!司马氏代魏正是其例,有此先例摆出,恰逢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司马氏实力,各大士族不由纷纷动了心思。与此同时,国内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的流民起义迫使士族为自身计不得不考虑缓和阶级矛盾的可能性。如何缓和?士族采取的不是与民休养,检讨自身得失,反是将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此外寒族如荀唏的崛起又使士族惊恐不安,担心自已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
因此士族放弃北方,在江东建立符合自己意志的新政权,而将北方大好河山让给异族!你自已都不要了,能怪人家住进来吗?是以,士族名为国士,实为国贼!”说到这里,云峰的声音变得高亢激昂。
“荒谬,荒谬!满口胡言,满口胡言!”羊明听的怒不可歇,指着云峰鼻子骂道。
云峰冷冷一笑,把他手拨开道:“在下尚未说完,羊公请稍安匆燥,且听在下分析道来。士族葬送晋国的步骤有三:
首先是控制江东,其代表为王衍利用自己居于太尉,安插其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曾自谓‘汝二人居于外,而予秉中枢,此狡兔三窟耳’。然可笑的是,这位士族头子最终被石勒抓获置于墙下,推墙砸死!但此安排却为如今江东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定下根基。
与此同时,江东士族出钱出力,组建了一支精锐之师,以顾荣、纪瞻为首独力与起义农民、庶族武士作战,往往扭转战局,赢得‘三定江南’之大捷,可见江东士族实力之强。然江东士族却对北方危局不管不顾,若顾荣,纪瞻等人挥军北上,支援晋廷,恐两京当不会陷落!须知汉国打了三次才攻克洛阳,即北方晋军在兵少缺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长时间抵挡住匈奴大军的进攻。”
说到这里,云峰向了羊明,发现他面露深思之色,便暗自点了点头,停了一小会儿,给他点消化时间,才接着说道:“其次是寻找新皇,这个皇帝不但要有资格,而且还要无能无权,才不会威胁到士族的统治。因此王导慧眼识宝,相中了司马睿,司马睿爵封琅琊王,且无才无势,正合士族之需,因此被拥立为帝。而司马睿也是历朝历代开国帝王中最为平庸,最为无能的一位,可说是前无古人,且将后无来者。
最后,则是彻底背弃于晋。永嘉五年(公元年),匈奴大军第三次攻洛,晋廷已至生死存亡之机,然南方诸州或拥兵观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
王敦每日均饮酒狎妓,谈玄论道。王澄虽从荆州出兵,却慢如蜗牛,一听到荆州刺史山简战败,便连夜奔回。在无外援下,其后洛阳失守,怀帝被俘,此为我汉族皇帝头一回被异族俘虏!接着汉将石勒闪击荀唏,青兖沦陷。建兴元年(公元年),怀帝于平阳被轼。
此后在长安苟延残喘的愍帝曾令司马睿、刘琨等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然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致使晋廷的最后一线生机彻底丧失。建兴四年(公元6年),长安陷落,晋柞至此已终!
今年四月,司马睿于建康称帝,完全由士族把持的新朝建立,自此皇权衰微,门阀专政,士族开始了全新的统冶!假若当时南奔士族能勤王北上,江东本土士族能拿出“三定江南”的魄力,全力支持北方,同时革新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相信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然士族并未如此选择,而是坐视北方国土沦陷,对我汉家兄弟姊妹的悲惨境地亦不闻不见。实是令人可叹,可悲,可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