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台风(三)(2 / 2)

加入书签

“没抵抗,也没日军?”廖长风愣了下。要说登陆战也打了不少,从关岛到还在打的吉尔伯特群岛,大大小小十几次,那次不是上岸时遭日军阻击损失很大的。难道说,久米岛的驻军已经撤离了?“不可能,侦查舰一直在四周盯着,最近半个月基本没有运输船靠近。”张兆洋肯定的摇摇头,他是第12航母战斗群的司令。

渤海海峡海战时,他还是安海号战列舰的甲板左舷枪炮副官,和现在的海军司令秉文一起,向程璧光提出过“伤十指不如断一指”的战术,最终重创比睿号。那次战斗,打出了民国海军的精神和士气,虽然实际上两艘安海受伤严重,且因为当年技术差迟迟无法彻底修复,但依然引起世界海军大国的注意,将中国拉入了海军协议。

和秉文不同,张兆洋身材高大,尤其是那双鹰目,总会给人很大的压迫感。有意思的是,他和廖长风“恩怨颇深”,因为他儿子不声不响已经和廖长风的二女儿秘密结婚。而且是拿到结婚证后,才告知双方父母,气得廖长风差点让士兵去抓人。

“告诉张师长,先守住滩头,等第二批部队上去,再深入。提醒他,要特别注意观察。对了,让重炮连上去,再让海骑兵中队做准备,一会可能要用。”

一听部署,张兆洋就明白了,问道:“你意思是,他们故意放弃了滩头?”

“怎么?你还真以为一顿炮弹,就能把日本人都送上天?”廖长风没好气的瞪着这位“便宜亲家”。张兆洋哈哈一笑:“我说老廖,不就是你闺女那点事嘛。放心放心,等回去,我亲自上门向嫂夫人赔罪。”

廖长风哼哼两声,拿起望远镜走到窗口。

升降机开始将一架架“海骑兵”直升机提上甲板。经过多次实战摸索后,海军和陆战队逐步摸索出一些直升机的使用经验,飞机公司还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些改进,比如采用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减重和增强海上起降能力,安装机枪架等等。

一小时后,第二批一百余辆坦克/装甲车,和6600名陆战队士兵登上海滩,十余艘坦克登陆舰也向西南狭长的沙洲驶去,试图在那边冲摊释放第三批部队。第二批战友上岸后,已经趴在沙地里,晒得头晕眼花的突击队纷纷爬了起来,开始向内陆挺进。“出发,小心点!注意观察。”张水生和班长跟在一个两栖坦克连身后,慢慢地向岛内搜索前进。让大家奇怪的是,一路上虽然有不少日军尸体,但几乎看不到任何成建制的抵抗。“不会是真的死光了吧?”班长心里嘀咕着。

“我就说嘛,五艘战列舰外加十几艘巡洋舰,怎么还有人能活。看,那边有个掩体......。”年轻的荆启伦觉得班长和大家太小心了,一边拍摄,一边嘀嘀咕咕。当见到一个被炸开的掩体,他立刻想跑过去查看。“小心!”班长连忙伸手抓住他。

“放心,没,啪啪......。”荆启伦直起腰,刚要说没事,两声枪响传来。等张水生扭过头,荆启伦的胳膊上已经冒出大片鲜血。“小心!卧倒!”没等他明白出了什么事,班长和几名士兵就已经将两人压倒在地。几乎是同时,装甲连就仿佛成了无意中捅破马蜂窝的熊瞎子,当深入一公里后,原本连鬼影子都没有的山坡上,突然射出无数的子弹和炮弹。

“卧倒!”

“躲在坦克后面!”

“后面,后面也有机枪......。”

“妈的,小日本都在纵深!”

“啊!我中枪了,我中枪了,快救救我!”

步枪、掷弹筒、歪把子轻机枪、92重机枪等等等等!只要听说过的日军轻武器,几乎全都向装甲连射了过来。更可怕的是,弹雨不仅仅来自前面,左边。右边甚至后面,都喷射出很多子弹。“蜥蜴三号呼叫,蜥蜴三号呼叫,伊福海滩以东1200米。遭到伏击,遭到伏击......请求支援。”

张水生的身边,全是爆炸嘶喊,感觉就像踏入了暴风雨中,满耳都是啾啾作响的子弹飞速声。为了记录下真实的战争,他咬着牙,举起摄影机继续拍摄。单镜头的画面,却让他胆颤心惊。只见到,满屏都是战友被击中的画面,短短几分钟,就有十余名士兵被打死,鲜血喷得地表到处都是。一名被炸弹腿的士兵,在泥浆里拼命打滚,卫生兵冲上去想将他拉回坦克后面进行包扎,不知从哪里窜出的子弹,就从卫生兵脖子中间穿了过去。

他的手再抖,身体蜷缩成一团,忍着呕吐,透过缝隙将镜头对准前面的敌军。黑白色的画面中,数以千计的日本兵像潜藏的寄居蟹一样,正在从精心伪装的永备火力点、工事和暗堡中进行猛烈阻击。很多紧贴着地表的地方,都露出了伪装巧妙的射击孔,精心构筑的火力陷阱,让突击队伤亡惨重,惨烈的战况,让他想起了人间地狱这个词。

与此同时,另外几支深入的部队也同时蒙受惨重损失,短短片刻,就有近百名陆战对士兵被打死,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收缩!坦克和装甲车收缩,环形防御.......。”

“坚持住,支援马上就到!”连长大声地叫喊着,指挥坦克迅速靠拢,将步兵保护起来,然后不断用70毫米火炮向日军开火。跟在最后的两栖装甲运兵车也快速冲了上来,用“身躯”构筑临时阵地。但日军实在是太多了,居高临下还是不断有士兵被打死。

“攻击机来了,卧倒!”

关键时候,一架轰七改炮艇机,出现在海岸线旁。

。(未完待续。。)</dd>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