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编剧协会【二更】(2 / 2)
得知黄膺死亡的真相后,林宥伦心中亦感到戚然,尽管来到了这个时代,努力地想要改变一些东西,但总有一些人和事是他无法触及无法改变的。
麦单雄找林宥伦本来是要商量其他的事,但见林宥伦此刻谈性不浓,便没有开口说那事,只和林宥伦约好了改日再叙。
林宥伦才回到家中,便又接到洪劲宝的电话,被告知了一个坏消息。
长期在洪劲宝身边担任“桥王军师”的金牌编剧黄丙耀,在德国旅游的时候突发心脏病,虽然抢救及时暂时保住了一条命,但这种心脏病还需要二次手术,能不能挺过那一关还是个未知数。
洪劲宝的宝禾公司,现在就靠影片数量在勉力支撑,黄丙耀这一病,更加雪上加霜,他在电话里流露出来的萧索语气,直叫林宥伦怀疑给自己打电话的这人还会是当年那个指点江山、左右时局的影坛大哥大吗?
洪劲宝心灰意冷,林宥伦也只能在电话里安慰了他两句,挂掉电话,他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思考这事。
香港优秀的编剧本来就不多,“二黄”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黄膺身死,黄丙耀重病,林宥伦心生感慨之余,也想到了要将香港现有的编剧整合一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组织。所有编剧结成一个组织,彼此之间相互有个照应,以免今后再出现像黄膺这样死去好几天才被人发现的惨事。
随着香港电影这几年大跨步的发展,本土电影业倒是趁此良机加快了正规化和组织化的步伐——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协会相继成立,却独独缺少了电影编剧协会。
编剧协会一直没有能成立,深究其原因,还是和编剧在香港电影圈里的地位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编剧的行业门槛不高。
在香港特色的影圈制度下,想做编剧很简单,就是龙虎武师出身的曾志韦,当年都写过好几个卖座的剧本。正因为门槛不高,所以编剧在香港电影圈里长期都不受重视,偏偏香港电影蓬勃兴起的那些年,都是功夫片在大行其道,再厉害的编剧,也只能给那些功夫明星、武夫导演打工,人家出故事概念,编剧负责“度桥”撰写剧本,而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程龙的“御用编剧”邓晋生,洪金宝的“桥王军师”黄丙耀。
香港的编剧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最多的就是像是导演的智囊团,导演或是制片商想出一个点子,然后找一群编剧集体编故事撰剧本,另一类则被成为“开戏师傅”,这是属于编剧中最顶尖的一小撮,他们享有几乎和导演同等的权力,可以提出完整的故事构思,对一部电影具有“思想指导性”的贡献,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称呼被叫做“金牌编剧”。
能做到“金牌编剧”的人,大都该行做了导演,这也造成香港编剧人才一直很匮乏。
林宥伦可以算作是很特殊的第三类编剧,同时也是最给编剧这一行长脸的人,正常的导演和编剧到了他这里完全关系完全倒了过来。本来是编剧应该要无条件服从导演,可到了林宥伦手上,却是导演必须得无条件按照剧本来拍。
当然林宥伦的情况非常特殊,特殊到香港开埠以来就只出了他这么一位编剧,而且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光是因为编剧这个身份,所以林宥伦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有剧本面世,但大家都还是习惯将他看作电影制片人,甚至他武侠小说作者的身份都比编剧响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编剧在人们眼中的地位真的很低。
编剧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不是短时间靠着某一两个人的成功就能改变的,但是编剧协会的筹建却可以从现在就纳入正规,特别是“二黄”的一死一病给了林宥伦很大的触动,他决定亲自挑头来推动这件事。
成立编剧协会看起来简单,林宥伦名声、能力这些都不缺,本来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实际要去做的时候,林宥伦才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投资拍的电影从来都是他自己在写剧本,虽然他自己就是编剧,但真正认识的编剧却没有几个。
当然这个问题还难不倒林宥伦,他虽然正儿八经的编剧认识不多,但从编剧改行做导演的人却认识不少。
香港编剧大概三四百人,论出身,除去那些半路出家或是自学成才的,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是电视派:无线和亚视都有各自的编剧训练班,每年都能培养出很多编剧人才,而像王京、麦单雄这样的导演,曾经也为电视台编过剧集——大多数电影编剧都曾经在电视台或受训或磨砺过一段时间,随后才进军影坛。
新艺城是香港编剧派系中唯一的电影派系,在“七人小组”时期,手底下也培养了不少编剧,当然人员数量就不能和电视派系相提并论。
林宥伦拨了几个电话出去,有给相熟导演的,也有给电影公司的,总之在很段的时间内,就把筹建编剧协会的想法传到了所有香港编剧的耳中。
【求推荐、月票】RS
↑返回顶部↑